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业务

【以案释法】警惕!揭开“中介”与“合同”下的诈骗陷阱——检察官教您守好“钱袋子”

时间:2025-09-12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近期,乌拉盖管理区人民检察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成功查办多起中介型诈骗案件,为守护大家的“钱袋子”,检察官结合真实办案案例,深度拆解常见诈骗手法,送上实用防骗 “锦囊”,帮您远离诈骗风险!

一、 中介型诈骗:“画饼”易充饥,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

在乌拉盖管理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钱某诈骗案中,犯罪嫌疑人精准锁定刚毕业大学生、待业人员等求职群体的焦虑心理,以“内部推荐”“高薪就业”为噱头,虚构某大型国企热门岗位,通过虚构内部岗位、培训信息等方式获取信任。被害人黑某等30余名求职者,因多次求职碰壁而急于就业,在钱某“入职即享五险一金、月薪过万”的虚假承诺下,不惜举全家之力筹措资金,向其支付每人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的“介绍费”。当被害人黑某久久未收到培训上班信息,报警求助,才发现自身已落入诈骗陷阱。

另一起牛某诈骗案则揭示了另一种典型手法:针对被吊销驾驶证、缺少资质证明等存在特定证件需求的群体,牛某以“免考代办”“快速补证”为诱饵实施诈骗。犯罪嫌疑人牛某通过社交平台、线下小广告等渠道发布信息,声称“有内部关系”,可帮助被吊销驾驶证人员绕过考试直接领证,且“成功率100%”。被害人杨某便是其中之一,其因交通违法被吊销驾驶证后,无法继续从事赖以生存的公路运输工作,家庭经济来源中断,生活陷入困顿。在看到牛某的广告后,杨某如同抓住“救命稻草”,向亲友借款5千余元支付“代办费”,满心期待能尽快重返岗位。然而,数月过去,驾驶证迟迟未办下来,牛某也逐渐失联。最终,杨某在公安机关通报中得知,牛某根本不具备任何办理证件的能力,其所谓“内部关系”纯属虚构,已骗取50余名被害人共计60余万元。

【检察官提示】

不法分子以“高薪招聘”“内部名额”“免试入职”“无需考试即可取得相应驾驶证、资格证书”等为诱饵,收取“中介费”“考试费”“报名费”后,无法兑现承诺的工作岗位、工作待遇、资格证书,导致被害人资金损失。

【检察官说法】

正规中介服务需具备相应资质,其收费项目、标准应当公开透明。凡是要求预付大额费用、承诺远超市场水平的回报,或利用“紧迫感”催您尽快付款的,都需要高度警惕。求职、办事请选择正规、有资质的机构,切勿相信“走后门”“搞特殊”的谎言。

二、合同诈骗:“白纸黑字”藏猫腻,“履约”背后是骗局

乌拉盖管理区素有“天边草原”的美誉,近年来随着牧草价格攀升,乌拉盖管理区草原的草场成了周边紧俏商品,租赁草场、买卖牧草的商客络绎不绝。巴某看准商机,联合多名合伙人,筹措资金,准备利用秋季牧草买卖一展拳脚。巴某到达后,轻信中介曹某虚构的草场信息,向曹某支付了10余万元草场租赁费,但巴某准备在租赁合同指定的草场收割牧草时,却被草场实际承租人驱赶,称该草场并未对外出租,巴某以合同诈骗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。据查,曹某以类似方式共计骗取10余名被害人租赁费用100余万元。

【检察官提示】

犯罪分子通过虚构身份或夸大实力,与受害人签订租赁合同、承包合同等,在收取定金、租金、货款、投资款、保证金后,便以各种理由拒不履行合同,甚至失联。

【检察官说法】

合同诈骗往往披着“合法合规”的外衣。您需要重点警惕:合同主体是否真实存在?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模糊之处? 签订大额合同前,务必做好对方资信、履约能力的调查,不要被表面的“实力”和“优惠”迷惑。

检察官防诈骗锦囊,守护您的财产安全

1.保持清醒:天上不会掉馅饼,世上没有“稳赚不赔”的买卖。面对诱惑,要冷静分析,理性判断。

2.核实信息: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裁判文书网等公开渠道,核查公司资质、经营状况和涉诉情况。

3.保留证据:妥善保管合同、协议、付款凭证、聊天记录、录音录像等重要证据,一旦发生纠纷,这些都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。

4.及时报案:一旦发现可能被骗,应立即停止付款,并携带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法治社会需要你我共同守护。希望本期内容能帮助大家识破骗局,远离诈骗。知法、懂法、守法,让我们共同筑牢财产安全防线!